风暴娱乐
你的位置:风暴娱乐 > 业务范围 >
1983年陈景润向组织提了三个请求,邓公得知后批示:一周之内解决
发布日期:2024-08-24 17:36    点击次数:11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为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不论严冬酷暑,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都在自己不足6平米的小屋子里潜心钻研。他的世界仿佛被数字占满了,再也不会被其他事情分心。

然而1983年,性格极其内敛的陈景润,却突然张口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三个请求。

而邓小平得知后,立马告诉秘书:

“一周内之内解决陈景润的三个问题。”

陈景润向邓公提出了是哪三个请求?内向的他为何敢于向中央写信呢?陈景润的大数学家身份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经历呢?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被誉为“数学王子”,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让人望而却步。他的一生看了上千本资料,只为攻克一个问题,那就是难倒众多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被誉“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即自然科学数论中最难的三大问题之一。

而陈景润,这个看着朴实无华还有点内敛的男人,竟然对这个难题的攻破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件事情震惊了国内外的顶尖数学家们,要知道,这可是两百多年都没解开的难题啊。

的确,人人都想取得这份荣誉,唯有他陈景润用大半生的时间来证明这个荣誉可以属于他自己。而陈景润初次接触哥德巴赫猜想是在他的高中时期。

1945年,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学院高中,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老师沈元。也是在沈元老师这里,他了解到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又简称“1+1”猜想。

在得知这个难题近两百年都无人攻破之后,陈景润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挑战困难的心理立刻驱使他研究这个问题。

他信誓旦旦地告诉老师,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出来。

然而任何人想要攻破这个难倒无数优秀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陈景润对自己的学术能力非常清楚,在决定研究这个问题的一开始,他就做好了用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花费更久时间来解答此猜想的打算。

事实的确如他计划的一样,在此后将近九年的时间里,陈景润一边要辛勤地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一边要在工作之余继续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数论问题的探究已经到了“入痴入魔”的境界。

除了数论,他还同时要看很多相关的外文资料和文献,忘记吃饭睡觉对陈景润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陈景润常常因为这种事情闹笑话,在他心里面,没有什么事情比得过研究数学。

然而他的工作其实并不顺利,辗转两次竟成为了一个改卷老师,这对于陈景润来说,无疑是大材小用。

在这段工作期间,他领着微薄的薪水填饱肚子,身体也变得更加孱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九年,终于在1954年,他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1954年,陈景润当上了厦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有大把的时间来看书搞学问。

有一次,陈景润偶然读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发现这本资料对于他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非常有帮助。

于是他苦心钻研,在1956年的时候发表了《他利问题》,次年便得到华罗庚赏识,并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在这里,他获得了最好的资源条件,再加上有了贵人相助,他便不用担心生活问题,陈景润全心投入了“皇冠明珠问题”的研究。

虽然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成功一定是慢慢向勤奋努力的人靠近的。陈景润的突破引来不少掌声的同时,还引起了许多的争议。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陈景润勤奋刻苦钻研数年,他终于在1973年发表了“1+2”理论的详细论文。

他的研究被数学界承认,并且这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突破。

此论文一经发表,陈景润在海内外的数学界中瞬间名声大噪,许多著名的数学家都对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男人有了新的认识。他的“1+2”理论还被称为了“陈氏理论”。

此后,陈景润又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始终朝着真理的方向前进。

陈景润对这个理论的突破不仅对于数学界意义重大,对他个人而言,这甚至与他生命的意义一样沉重。

数学,是陈景润一生追求的太阳,从他少年时期开始便是如此……

少年陈景润

1933年,天才少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州的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他的家庭十分贫苦,父亲是当地邮局的普通职工,领着微薄的薪水,却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开支。

陈景润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比起同龄小孩的贪玩打闹,他更喜欢一个人在角落捧着书本阅读。

内敛的性格,再加上羸弱的身体,使得少年陈景润并没有多少小伙伴,他最亲密的朋友就是自己的三个亲兄妹。

这样的童年经历,让陈景润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但却不爱与人打交道的习惯。

陈景润四岁时,就已经可以快速地算出80加15等于多少,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超出常人。

由于家里贫穷,又要供养四个孩子,陈景润的父母本不打算让他上学,看到他对学习如此感兴趣后,母亲实在不忍,便说服陈父筹钱送他去上学。

在学校,陈景润总是十万分地努力,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常常很快就就能完成普通学生用数小时才能完成的试卷。

但陈景润用努力取得的好成绩却遭到了不少同学的嫉妒,一些顽劣的孩子看不起出身寒门的陈景润,常常嘲笑戏弄他,甚至对他拳脚相加。

也许是化悲痛为动力,陈景润之后更加刻苦学习,他最终拿下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并进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学习。

中学时期,陈景润遇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位老师。

其中一位是他的语文老师,他曾在战乱期间亲眼目睹日本人的暴行,对国民党的态度感到极度失望,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

但由于年事已高,他便常常教导学生要如何爱国。而陈景润岁数虽小,但却将老师的一席话牢牢记在了心底,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做贡献!

另外一位数学老师不仅学识丰富,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他认为读书学知识,首先就要学会做人,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骨气、有志气的读书人。

从数学课本上的问题到自然科学强国的理论,他都一一告知陈景润。这也是陈景润会在后来的对外学术交流中特别强调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原因。

后来,陈景润通过努力考上了福州英华学院高中,遇见了对自己影响巨大的老师沈元,就如前文故事所说,从这时起,陈景润便开始逐渐投入对“1+2”问题的研究了。

这便是陈景润少年时期的故事,没有富裕的家庭条件,也没有天才少年一夜之间被某位大科学家发掘然后一夜成名的奇迹。

他在之后的日子里仍然谦虚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刻苦写出著作,从而被华罗庚发掘,最后终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上做出了突破。

这些绝不是偶然,陈景润之所以能够在之后成为突破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的数学家,更多的是靠自己夜以继日的努力、钻研以及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地走好每一步。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摘得了科学家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皇冠明珠,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摇身一变,成为人人敬仰的大人物。

向邓小平提出的三个请求

陈景润在摘得“1+2”理论这个皇冠上的明珠后,确实在中外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数学家”。然而这样的名号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衣食无忧。

他依旧过着成名前一样的普通生活,甚至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对理论科学的误解,导致部分人反而来攻击他,说他是个“白专”,只会纸上谈兵,而拿不出些实际的东西。

陈景润本以为自己的成就得不到数学界以外的人的赏识,但邓小平的出现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所为是有意义的。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向中央提出了一个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该思想一提出,许多像陈景润一样的科学家又得以站上科学的舞台,发光发热。

同年,我国近代知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写成,作品发表后如雷电般震撼人心。国内外评论说:

“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

次年3月18日,陈景润受邀参与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见到了主席台上的邓小平,他像个孩子似的认真聆听着邓公在台上激动人心的讲话。

当他听到邓小平在报告中说到理论研究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时,他眼含热泪地看着这位能够理解自己的领导,不禁发出阵阵掌声。

邓公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发展,并把科学技术看作国家民族发展的生产力。

或许是对“天才”的怜惜,邓小平非常注重科研者的生活条件,他在陈景润的生活上尽力帮助,但不论是向他提供住处还是派遣科研助手都被陈景润一一回绝了。

在之后的时间里,陈景润赴美交流,又写出了一部振奋人心的大作《算数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并且在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让他在美获得了一笔不少的补贴,但他依旧保持着这么多年来节俭的习惯。直至回国,他竟然存下了不少的补助费用。

1983年,中央收到了一封来自陈景润的请求信。信中,陈景润提到了自己的近况,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请求。

第一个请求便是说明与自己的妻儿常年分居两地多有不便,希望能和家人团聚。

第二个请求是由于自己的住所仅有6平米,文献和资料已无处堆放,希望可以有大一点的房子。

第三个请求则是自己已经年老,又常常生病,希望中央可以给自己调派一个助手。

陈景润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由于实在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于是他不得不向中央寄去了这封信。

邓小平读完这封信后,立刻叫来自己的秘书,要求他在一周之内完成这三件事。

果然,不到一周,陈景润的妻子由昆便被安排到了北京的医院工作,并给他们安排了一套住房,还派遣了一位助手前去帮助陈景润的工作生活。

陈景润劳苦大半生,现在终于有了稳定的生活。然而命运弄人,1984年陈景润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伤到脑部,后又被查出帕金森氏综合症。

数月后,又被人从公交车上挤了下来,二次伤害后,陈景润已无法自理生活,就连张嘴吃饭都要靠夫人用工具辅助,然后一点点把饭顺进去。

这对于一生要强的陈景润来说,是莫大的痛苦啊。

1996年3月19日,数学天才陈景润离开了人世。他在临终前还一直念叨着“1+1”还没有突破,这也成为了他未完成的夙愿。

而他放心不下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无法陪伴自己的儿子长大。

陈景润的妻子由昆在后来的央视采访中说到:

“先生的‘1+2’的成果是用生命换来的。”

的确如此,在“1+2”的突破后,至今还未有人跨越新的高度,可见陈景润先生的执着与勤奋是常人无法与之匹敌的。

陈景润的光辉事迹令人惊叹,他不仅在数学领域有非凡的成就,而且在克服种种困境和考验的过程中,彰显了非凡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表现出了一个智者应有的风范和人品,给年轻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的一生都在为数学献身,并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热爱。

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全中国有几千个、几万个像陈景润这样的人,那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而邓公总是能这样慧眼识珠,发掘出那些差点被埋没的人才,并给予他们莫大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祖国的发展事业中,充分发光发热。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发布于:天津市